立博官网,立博app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财政预决算 > 其他事项公开

立博app2021年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的解读

文章来源: 市财政局 发布时间: 2021-02-04 11:46 字号:

立博app2021年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的解读

立博官网人大五届六次会议2021年1月12日开幕,会议听取了立博官网财政局立博app立博官网202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并对草案进行了审议。

一、2020年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防疫、发展、改革、稳定多重压力,全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沉着应对大战大考,坚定不移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全力支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市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一)全市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完成128.79亿元,为奋斗目标的98.3%,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长2.8%,实现了全年增幅在全省相对靠前的预期目标。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1.81亿元,增长0.97%。全市各级财政均可实现收支平衡。

1.收入预算执行情况:收入规模方面,通过开源挖潜、精准服务、综合治税等,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88.62亿元,全口径税收147.83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8.79亿元,地方税收88.0亿元,其中,地方收入总量在全省市州排名第七位。收入增幅方面,受减税降费、新冠疫情、经济下行等因素叠加影响,全市地方收入曾一度持续下滑,二季度末出现最低累计增幅(-11.8%),市委、市政府及时果断采取了一系列促增长、育财源、强征管措施,推动收入企稳回升,至10月末扭负为正(0.6%)并稳定上升,全年地方收入实现增长2.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5个百分点,在全省市州排名第五位。收入质量方面,利用“窗口期”进一步做实收入,地方非税占比为31.67%,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收入质量成果得到了有效巩固,稳居全省市州第六名排位。收入结构方面,全市地方税收增长3.28%,高于全省平均3.47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19.55亿元,下降19.08%;企业所得税5.54亿元,增长18.17%;个人所得税1.72亿元,增长4.18%;其余税种中,契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有所增长,分别完成20.13亿元、10.84亿元、16.09亿元,增长29.35%、11.44 %、8.23%。减税降费方面,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出台的7批28项措施和省、市应对疫情“干货”政策,做到应减尽减、应降尽降,去年全市已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5.67亿元,其中新增减税为5.03亿元,新增降费为10.64亿元。

2.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全市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管好用活中央和省特殊政策资金,进一步盘活存量资金,加强全口径预算统筹,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切实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坚定落实“六保”任务,有效发挥债券资金投资拉动作用,有力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疫情防控等重点领域支出。全市民生支出达到388.5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4%;国库库款保障系数全年稳定在0.5左右,始终处于合理区间。

(二)市本级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

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3.11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6.3%,同口径下降10.78%。其中:地方税收14.44亿元,下降3.61%;非税收入8.67亿元,下降20.62%。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4.77亿元,为支出预算的93.2%,同比下降14.67%。分科目看,一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支出分别下降2.2 %、20.9%,市直部门预算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前三个季度同比下降26%。同时,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节能环保、科技、卫生健康各项支出分别增长39.7%、20.9%、9.6%。

上级补助、上解支出等财政结算对账工作尚未完成,但初步预计,市本级可实现收支平衡。

2.政府性基金预算。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51.31亿元,为年初预算的74.8%,同比增长40.3%,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完成50.19亿元,同比增长43.5%。加上上级补助2.75亿元(含抗疫特别国债2.36亿元),专项债务收入21.67亿元,上年结转2.59亿元,政府性基金总收入为78.32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72.38亿元,加调出资金3.88亿元,结转下年2.06亿元,政府性基金总支出78.32亿元,实现收支平衡。结转下年2.06亿元,主要是债券资金项目根据进度暂未拨付使用。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完成21万元,支出完成21万元,实现收支平衡。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计完成63亿元,基金支出预计完成62.4亿元。基金当年结余0.6亿元,累计结余54.6亿元。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市级统筹改革在年中到位,市级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相应新增了“县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县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于年初市本级社保基金预算未纳入,造成执行数异动较大。

上述“四本”预算的收支数均为快报统计数,在完成决算审查汇总并与省财政结算后将会有一些变化,届时我们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三)全市政府债务情况

省核定我市2020年政府债务总限额522.66亿元,其中新增债务限额98.3亿元(新增债券限额95.23亿元,外贷限额3.07亿元)。根据上述限额,全年新增政府债券转贷收入94.2亿元(含一般债券14.87亿元、专项债券79.33亿元)、外债0.07亿元以及再融资债券43.95亿元。其中:新增政府债券转贷收入和外债市本级(含管理区、永州经开区)为33.27亿元、县区为61亿元。截至2020年底,全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511.34亿元,控制在上级核定的债务限额以内。

二、“十三五”全市财政改革发展重点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新挑战、有效化解新矛盾,聚财、管财、用财、理财水平不断提高,更好服务和有力保障了全市发展改革稳定大局。

(一)坚持量质并重增实力。坚持“以产业比实力、以项目论英雄”培植涵养财源,完善税收共治,挖掘征管潜力,不断增厚财政家底。在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情况下,全市财政总收入由“十二五”末的131.14亿元增至“十三五”末188.62亿元,增长了1.44倍;地方收入由“十二五”末的92.48亿元,依次增至“十三五”期间的102.6亿、110亿、118.1亿、125.27亿、128.79亿,年均增长6.8%,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相匹配。与此同时,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十二五”末的353.23亿元增至501.81亿元,五年间增加了148.58亿元,年均增长7.5%;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加上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三本预算”总支出接近600亿元。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提高财政收入质量要求,巩固收入质量成果,严防收入虚增空转,至2020年底,全市全口径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到78.38%,比“十二五”末增长7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占地方收入比重则下降8.53个百分点,收入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二)保障改善民生尽全力。五年来,始终以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步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努力以政府的紧日子帮助百姓过好日子。全市民生支出总量达到1798.0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量的78.5%。其中,教育、卫生健康、农林水、社保和就业四项大额支出,五年来分别增长了52.7%、46.0%、36.8%、30.9%。全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六覆盖”目标任务全面实现,确保永州人民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支持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落实稳岗补贴、技能提升补贴、社保降费等援企稳岗政策;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支持力度,全力支持创业就业和复工复产,对农民工回乡首次创业给予奖补支持;城乡居民养老、医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标准持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十六连调”,职工工资津补贴提标保障到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5年增长五成以上;立足多元化解决学位建设资金问题,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部清零,公办幼儿园学位大幅增加,一批芙蓉学校新开工建设;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推动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推动生态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乡村建设进展顺利;按照“两个确保”要求全力支持新冠感染疫情防控,筹措相关防控资金5.86亿元;支持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大力提升城市品质,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三)服务中心大局展活力。创新财政支出方式保市场主体。完善财源建设支持体系,推进财源企业库和“助保贷”平台建设;整合用好产业发展资金,努力争取上级财政园区新增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融资贴息,集中投向财源产业项目建设;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体系,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落实湘江纸业关闭搬迁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支持长丰猎豹汽车技改升级和纾困发展;推广运用合规的PPP模式,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筹措资金加强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通关平台建设,助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快速落实中央直达资金,确保抗疫特别国债10亿元直接惠企利民。减税降费持续释放减负红利。着力推进营改增、个人所得税改革、社保降费等系列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地,在地方事权内实施减租降息等措施,让利于民、惠企于需,对冲企业经营困难,激发市场活力。去年前11个月,全市新增市场主体增长10%,民间投资增长4.8%,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7.8%。纵深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全口径预算管理,推进预决算公开、“互联网+监督”和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强化预算刚性约束,调整优化市区财政体制,大力清理财政暂付款,提高库款保障水平,完善国有金融出资人职责和国资报告机制,取消城建税等收入专款专用的规定。全市财政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扬。

(四)防控债务风险有定力。推动“清底数、控增量、化存量、防风险、推转型、开前门”,严控风险隐患,违规举债得到有效遏制,全市政府债务风险逐年缓释。组织开展了三轮清理甄别,摸清全市全口径债务底数。落实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要求,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停、缓、调、撤”,严禁以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违规新增隐性债务,组织编制隐性债务化解方案,连年超额完成向中央备案的化债任务。推动降息展期等债务风险缓释措施落实,着力化解高额高息债务和刚兑产品债务风险。按期完成平台清理整合任务,严格落实平台公司融资负面清单和转型指南,合规向平台公司注入资金资产资源,推动“公司转型、债务转化”。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以来,全市累计发行置换债券266.28亿元和再融资债券108.18亿元;2018年8月以来全市新增政府专项债券125.624亿元,推动建设了一批效益比较明显、群众期盼、迟早要干的项目,仅2020年发行的77个专项债项目,直接带动项目投资300亿元。

全市财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财政运行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人均可用财力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稳增长和提高发展质量的任务很重,同时,财源结构依然欠优,收入增长后劲不足;减收增支双向挤压,支出保障压力极大;财政监管仍较薄弱,资金绩效有待加强;平台公司转型迟缓,债务风险压力加大,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主动作为,积极应对,也恳请各位代表委员一如既往给予支持和指导。

三、2021年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根据中央和省、市的有关要求,结合财政收支形势,2021年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围绕“三高四新”战略实施、“三区两城”建设和“一核两轴三圈”构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精准有效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严守政府性债务风险底线,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实支撑。

遵循上述指导思想,强化运用零基预算理念编制2021年预算,坚持开源挖潜与节支增效同步,以收定支、量入为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收入方面,坚持一手抓培植财源、依法征管、盘活资产、强化统筹,稳定财政收入,提高收入质量;一手抓精准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该减的减到位,该收的收到位。支出方面,合理安排支出总盘子,全面落实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的要求,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做到保障民生应保尽保、政府支出能省则省、能压则压。

(一)全市财政预算。按照省里口径,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目标为13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期目标为527亿元,均比2020年完成数增长5%。

(二)市本级财政预算

1.一般公共预算

收入方面。2021年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24.04亿元,较2020年完成数23.11亿元,增加0.93亿元,增长4.05%。其中:地方税收15.02亿元,较2020年完成数14.44亿元,增加0.58亿元,增长4.07%;非税收入9.02亿元,较2020年完成数8.67亿元,增加0.35亿元,增长4.01%。

支出方面。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97亿元,比上年减少2.79亿元,下降4.75%。主要是全面落实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的要求,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分科目安排情况: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48亿元;(2)公共安全支出5.4亿元;(3)教育支出6.01亿元;(4)科学技术支出0.81亿元;(5)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2.02亿元;(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44亿元;(7)卫生健康支出2.82亿元;(8)节能环保支出2.66亿元;(9)城乡社区支出2.96亿元;(10)农林水支出1.95亿元;(11)交通运输支出0.68亿元;(12)资源勘探工业信息支出1.38亿元;(13)商业服务业支出0.06亿元;(14)自然资源海洋气象支出1.2亿元;(15)住房保障支出2.82亿元;(16)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0.34亿元;(17)预备费0.6亿元;(18)债务付息支出2.17亿元;(19)其他支出4.17亿元。

平衡情况。市本级收入总计58.19亿元,其中:地方收入24.04亿元,上级补助收入18.65亿元(返还性收入2.53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15.23亿元,提前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0.89亿元),新增一般债券资金2亿元,调入资金13.5亿元。支出合计58.19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97亿元,上解支出2.22亿元。收支相抵,实现平衡。

2.政府性基金预算。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污水处理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专项债券利息四项基金。本年基金收入预计完成67.96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66.04亿元、污水处理费0.23亿元、基础设施配套费0.6亿元、专项债券利息1.09亿元。上年结转收入0.28亿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0.28亿元)。基金收入总计68.24亿元。本年基金支出预计54.74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50.73亿元、污水处理费0.23亿元、基础设施配套费0.89亿元、债务付息2.89亿元。调出资金13.5亿元。基金支出总计68.24亿元。预算收支平衡。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计完成826万元,其中:利润收入26万元,股利、股息收入800万元。支出安排826万元,其中:费用性支出826万元。预算收支平衡。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本年基金收入预计完成67.08亿元,支出64.3亿元,滚存结余57.39亿元。分险种来看,机关基本养老保险收入4.15亿元,支出4.11亿元,滚存结余1.08亿元;失业保险0.31亿元,支出0.31亿元,滚存结余1.15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14.83亿元,支出14.19亿元,滚存结余27.79亿元;工伤保险3亿元,支出2.86亿元,滚存结余4.23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实行市级统筹险种)44.78亿元,支出42.82亿元,滚存结余23.14亿元。

(三)市级主要支出政策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完善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政策,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资金链,组建市场主体运作的市级产业基金,叠加专项资金,引导撬动支持建设“5个10”工程、工业“培优倍增”计划和园区提质等重大产业平台,打造“六大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支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企业研发奖补力度,支持抓好职业技能培训、科创人才和团队引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推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实施“五大开放行动”,厚植我市“三区两城”开放发展新动能;发挥中央基建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作用,扩投资、促消费,支持统筹推进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保障我市“六网”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立“亩均效益”评价及运用机制,整合“135”工程升级版等政策资金招引重大产业项目,推动政府采购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吸引外来投资。有效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加快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支持耕地质量建设,稳步扩大水稻作物保险覆盖面,用好用足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适度规模经营补助和粮食生产奖励等资金,促进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健全粮农多元增收长效机制;发展精细农业,支持“两茶一柑一菜一药”产业,支持市农科园创建国家农业高科技园区;引导金融服务“三农”发展,深化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农信担保体系作用,缓解“三农”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财政措施,重点支持扶贫产业发展,继续做好消费扶贫,完善“防返贫”保险政策。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统筹预算内基建和污染防治类专项资金,支持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潇水湘江流域生态治理、零陵锰矿等矿山修复、宋家洲综合保护开发、城区污水管网、垃圾分类等环境整治项目,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落实财政生态补偿奖惩政策,继续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妥善做好湘江永州段治岸治污治渔工作,服务保障绿色均衡发展。

改善民生方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力做好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强化资金保障与政策协同,着力稳定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落实减税降费和援企稳岗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推进转岗转产就业。支持抓好城区学位、医院床位、城市停车位等民生实事,保障公共文体场馆免费开放及正常运转,推动学前教育提质扩面,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完善高中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落实学生资助政策。持续推进“四医联动”改革,做实统收统支的基本医保市级统筹;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政策,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启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支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完善常态化疫情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支持推进文明创建“六大提质”行动,支持推进城区棚改、城镇旧改,有序兑现农民进城购房补贴,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支持基层加快发展,加大乡村便民服务中心及“六小”设施建设力度,支持农村新改建公路、通自来水和电网改造。

守牢安全发展底线方面。严格政府债务预算管理,足额安排市本级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有序推进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支持打造更高水平的法治永州、平安永州,推进信访积案化解攻坚、“永警利剑”、扫黑除恶行动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支持加强洪涝、旱灾等灾害防御,支持提高应急管理、抢险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

四、完成2021年财政预算的主要措施

2021年财政运行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我们将自觉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认真履职尽责,为全面开启永州“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作出积极贡献,更好地谋划、实施、推进以下工作。

(一)坚持系统观念,科学谋划举措。加强战略谋划,把握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在培植财源上有新路径,在依法聚财上有新举措,在节用裕民上有新作为,在精明理财上有新担当,努力增加可统筹的财力,不断增强防控风险的能力,扎实挖掘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按照“以政领财、财为政行”的要求,统筹整合配置财政资源,使财政政策、资金紧跟市委、市政府决策,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加快构建“一核两轴三圈”布局,更好服务全市发展大局。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抢抓新机遇,先谋事再定钱,厘清大事要事,分清轻重缓急,集中财力办大事。有序推进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全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开启推进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的新征程。

(二)坚持改革创新,做大做强财源。在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注重需求侧管理中找准定位,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推动设立市本级产业基金,综合运用奖补、贷款贴息、担保、风险补偿等政策工具,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投入先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支持招商引资、扩大开放的财税政策,全方位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大力推进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链发展,畅通内循环,拓展外循环。密切关注中央消费税等税制改革,挖掘耕地占用税增长潜力,争取改革红利。启动实施市本级“三高四新”财源建设工程,培植涵养优质税源,破解“有产无税”等难题,探索以“税收洼地”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切实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控制非税占比,努力提升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加快推进财税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运用大数据堵塞税收征管漏洞。

(三)坚持过紧日子,优化支出保障。全面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坚守“民生财政”本色,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财力,实行“三保”优先、“三保障、三压减”:重点保工资津补贴、到人的民生补贴和债务付息等刚性支出,保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支出,保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必要支出;持续压会议差旅、奖励、信息化建设、规划编制、机关维护等经费支出,压非刚性、非重点、非急需支出,压支出标准过高、政策设计不科学、效果欠佳的项目支出。市本级办公经费安排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压减5%,非税收入执收成本比例再压减20%。

(四)坚持依法理财,硬化预算约束。狠抓《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贯彻执行,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快健全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打通政府预算、资产、债务管理链条,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深化综合预算改革,加大存量资金与新增预算、结转资金与年度预算、部门资金与预算拨款的统筹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增支需求。严格预算刚性约束,加强预算执行监测,“无预算不拨付”“无指标不支付”,项目资金严格按照进度、合同约定和规定程序拨付,结转结余资金严格按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有关规定执行,避免资金沉淀或资金等项目。

(五)坚守底线红线,防控财政风险。继续加大防风险、遏增量、化存量、促转型、谋发展、强监管的力度,夺取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攻坚战新胜利。坚持开好前门,依法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用足用好专项债券资金;堵住后门,强化国有企事业单位监管,不越违规举债融资红线。完善债务风险常态化监控机制,稳妥化解隐性债务风险,推动平滑缓释到期债务,保证关注类债务只减不增,扎实推进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坚持国库支付优先顺序,确保不发生“三保”风险。加强社保基金运行管理,织密基金风险防控安全网。

(六)坚持效能治理,强化内控监管。健全财政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资金拨付、会计核算等工作流程,强化投资评审事前控制,以制度堵塞漏洞,以程序提高效率。强化直达资金监管,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加强民生资金和项目管理,加强对县乡财政运行的监控检查,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零容忍”,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强化单位实有资金管理,建立全口径部门预算管理机制,防止部门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切实加强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和结果运用,建立健全财政审计联动机制,将残疾人就业与扶贫等5个市级专项绩效目标提请本次市人代会审查。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的一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落实本次会议决议,进一步深化改革、规范管理,顶压前行、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

名词解释

1.一般公共预算。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2.政府性基金预算。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

3.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对社会保险缴款、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预算。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国有资本收益作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预算。

5.地方收入。即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是指“分税制”体制下实际留存于地方的财政收入。

6.全口径税收。指各项税收之和,包括地方留存税收和上划税收。

7.非税收入。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履行管理职能、行使国有资产或者国有资源所有权、提供特定服务或者以政府名义征收、收取、提取、罚没、追缴、募集的税收以外的财政性资金。

8.“三公”经费。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

9.抗疫特别国债。2020年为应对新冠感染疫情影响,由中央财政统一发行的特殊国债。

10.再融资债券。指为偿还部分到期地方政府债券本金而发行的政府债券。日常工作中也叫“借新还旧债券”。

11.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含经省级政府批准自办债券发行的计划单列市政府)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的、约定一定期限内以公益性项目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还本付息的政府债券。

12.地方政府性债务。指地方政府和所属机构为项目建设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

13.“六覆盖”。指我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通组道路等6个全覆盖。

14.“两个确保”。指我国在防控新冠感染疫情期间,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确保收治医院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

15.PPP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形成伙伴式合作关系,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16.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指各级财政通过安排的具有储备性质的基金,用于弥补预算执行的收支缺口,以及视预算平衡情况,在安排年初预算时调入并安排使用,基金的安排使用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

17.“六稳”。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18.“六保”。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19.基层“三保”。指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

20.“停、缓、调、撤”。指我省对政府投资项目,采取“停建一批、缓建一批、调减一批、撤销一批”方式遏制债务增量。

21.“三高四新”。指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22.“一核两轴三圈”。指以零陵、冷水滩中心城区为核心,着力在市域北部打造以先进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轴,在市域南部打造以高加工度工业和新兴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轴,打造30分钟“同城圈”、60分钟“协同圈”、90分钟“融入圈”。

23.“三区两城”。指加快建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接东盟开放合作先行区、国家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文化生态旅游名城。

24.“5个10工程”。指全市抓好10个重大产业建设项目、1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0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引进10个500强企业、10名重点科技创新人才。

25.六大制造产业集群。指全市着力打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轻纺箱包制鞋、先进装备制造六大制造产业集群。

26.“五大开放行动”。指全市实施对接大产业、拓展大合作、构筑大通关、推进大招商、优化大环境。

27.“六网”指路网、水网、电网、气网、净网、光网。

28.“四医联动”改革。指医德医风、医疗、医保、医药联动的医疗卫生综合体制改革。

29.“六大提质”行动。指市容环境卫生、“三小”“五小”行业、交通秩序、农贸市场、园林绿化、城中村与城乡结合部的提质。

2021年立博官网本级预算公开报表(含15张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