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立博官网推进“互联网+教育”行动方案(2019—2022年)》政策解读
永政办函〔2019〕46号
立博官网人民政府办公室
立博app印发《立博官网推进“互联网+教育”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理区,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市直和中央、省驻永有关单位:
《立博官网推进“互联网+教育”行动方案(2019-2022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立博官网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9月23日
立博官网推进“互联网+教育”行动方案(2019-2022年)
为加快我市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互联网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根据《湖南省“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2年)》(湘政发〔2018〕3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努力构建与永州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通过推进“互联网+教育”行动,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总体要求,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三、重点工作
(一)优化升级立博官网教育大平台
1.升级扩容“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整合市级教育管理平台和资源平台,建成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多级分布、协同服务的教育大平台,并依托“湘教云”统一认证,实现资源、资讯、管理、服务和应用高度集成,推进教育大平台的深度应用。2019年底前,完善市教育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模块,为“名课”评选、本地优质资源发布、共享提供平台支撑。到2022年,完成平台统一认证,实现平台整合。〔市教育局牵头,市委网信办、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参与,各县区(含管理区,下同)具体实施〕
2.开展优质数字资源建设。统筹教研、师训和电教部门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建设本地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建成一批能够体现永州特色的精品课程资源,实现全市各区县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全市每年评选普通中小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的市级“名课”500节。市、县选择优秀学校、优秀学科打造常态化优质示范课,到2022年,精品课程资源覆盖现有学科。(市教育局牵头,各县区具体实施)
(二)持续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3.建设学校网络环境。推进学校联网攻坚行动,2019年底前,全市中小学校(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乡镇及以上学校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到100%。2020年底前,加快各级学校校园无线网络建设,推动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2021年底前,完成全市教育城域网建设,满足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及管理平台的数据传输要求。到2022年,深化数字校园应用,实现数字校园应用常态化、特色化。(市教育局、省通信管理局立博官网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牵头,市委网信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等参与,各县区具体实施)
4.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创新应用,引导教师应用空间实施项目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开展备课授课、网络研修、差异化辅导、学习评价、问题诊断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空间参与课内外教学活动,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探究式学习,记录成长过程,管理和展现学习成果,推进“互联网+家庭教育”。到2022年,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常态化。(市教育局牵头,各县区具体实施)
(三)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5.建设网络教研联盟。以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领衔人,以学科、学段为组建基础,分批次组建各学科市级网络教研联盟100-200个,各县区配套组建各学科学段网络教研联盟,到2022年,实现网络教研联盟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科及教师,带动薄弱学校教师参与名师引领、网络研讨、资源开发、资源应用等活动。(市教育局牵头,市财政局等参与,各县区具体实施)
6.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利用线上线下培训方式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管理意识和能力。2022年底前完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任务,推动信息化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探究人工智能支持教师治理、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的新路径。开展多形式的信息技术教研活动,通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微课大赛、信息化大奖赛等活动,全面推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市教育局牵头,市委网信办、市人社局等参与,各县区具体实施)
7.提升学生科技水平。对接国家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畴。2020年底前,落实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开齐开足,推动学校开设人工智能、STEAM教学、创客教育、编程教学等特色信息技术课程,加强学生网络安全、网络道德等方面的引导,组织开展中小学电脑制作、中小学机器人、创客教育等展示应用活动,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市教育局牵头,各县区具体实施)
(四)大力助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素养教育
8.做好教育信息化试点建设工作。继续深入实施立博官网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到2022年,遴选确定5个“政府主导有力、运行机制完善、融合推进深入、创新应用显著、示范影响巨大”的市级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县区;50所“基础设施条件完备、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师生信息素养突出、创新应用成果明显、引领示范范围广泛”的市级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学校;100所“校际合作紧密、共享资源丰富、教学互助深入、带动成效明显”的市级中小学网络联校;500个“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应用普遍、合作教研广泛”的市级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示范网络学习空间,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各县区要对应市级教育信息化试点方案进行配套建设,切实加强对试点、示范项目的实施指导、中期检查及监管,走出“试点探索、典型引路、挖掘经验、面上推广、形成模式再推广”的教育信息化推进路径。(市教育局牵头,各县区具体实施)
9.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探索以信息技术助力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全过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推进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模式创新,采用过程化数据分析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现教学评价从单一维度向综合性多维度转变。到2022年,至少完成50项省级以上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探索教育信息化2.0时代智慧教育环境建设及应用模式创新,注重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优秀成果培育和推广。(市教育局牵头,各县区具体实施)
10.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学校与市场领先的互联网企业联合开展“互联网+专业”建设试点,运用企业专业领域技术标准、课程资源、真实项目案例,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开发建设相关专业领域认证体系,到2022年,至少建成3个示范校,探索以信息化促进产教融合的新路径。(市教育局牵头,各县区具体实施)
(五)推进网络精准扶智行动
11.实施“精准帮扶”网络扶智攻坚行动。结合省市教育扶贫系统,精准实施建档立卡、跟踪反馈、学业帮助等“一单式”帮扶,打通教育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建设教育惠民信息查询平台,整合惠民政策查询、帮扶信息公示等功能,零距离实时服务学生和家长。针对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开展“送培到校”“送课到校”活动。到2022年,面向全市所有学校的优势学科和薄弱学科建档立卡,优势学科学校向薄弱学科学校进行点对点的专项推送课程教学资源。(市教育局牵头,市扶贫办等参与,各县区具体实施)
12.组建农村网络联校群。充分发挥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效益,以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通过“1+N”模式开展同步课堂、异步双师课堂、网络教研课堂的全面应用,在此基础上,组建全市“N+N”大型网络联校群。市直和县区城区学校要与农村学校对接,县区所有农村中心小学要与片区内教学点对接,每年要完成辖区内25%以上农村学校的网络联校覆盖任务,到2022年,建设300个农村网络联校群,实现不少于800门次课程同步实施,覆盖全市所有农村学校。构建建设标准统一、课程联合编排、教学统筹安排的网络联校群管理平台,实现课程教学同步实施、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农村学校课程开设不全、师资不足等问题。(市教育局牵头,市财政局等参与,各县区具体实施)
(六)大幅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13.建立市级教育基础大数据库。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建立市教育基础数据互通共享机制。2022年底建成市教育基础大数据库管理平台,整合我市现有学生、教师、学校、教育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变迁等各类综合基础数据,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教育决策支持服务,实现管理过程精细化、决策科学化、教学分析及时化。(市教育局牵头,市委网信办、市工信局等参与,各县区具体应用)
14.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2022年底全面实现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将教育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奖励、行政确认及公共服务等事项纳入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运行,畅通各类政务数据交换渠道,加大教育政务信息的共享和业务协同。(市教育局、市工信局牵头,市委网信办等参与,各县区具体应用)
(七)加强网络安全保障
15.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网络安全监督考核办法。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做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建立全市统一联动、快速响应的服务机制,形成完整的市、县、校三级运行维护体系。(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牵头,各县区具体实施)
四、工作要求
(一)健全领导体制。明确各县区政府作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地位,切实加强统筹规划与部门协调,设立“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各地网信、教育、发改、财政、工信、人社、通信等有关单位要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合力解决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困难和问题。各地教育部门要有效整合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力量,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校领导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动任务落实到位。
(二)创新推进机制。制定保障“互联网+教育”优先发展的配套政策,促进资源整合,将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与“数字永州”、“为民办实事”等工作结合起来,纳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普通高中示范性学校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指标体系,有效整合各类政策、资金与资源。完善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新任教师上岗、教师资格认定与注册、职务(职称)评审和考核奖励等的重要条件,切实提高教师深化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积极性。
(三)加强经费保障。明确各级政府在“互联网+教育”经费投入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和参与“互联网+教育”建设和服务,形成多渠道筹集“互联网+教育”资金的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补贴。制定“互联网+教育”建设和运行维护保障经费标准,统筹安排经费,建立预算制度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保证硬件、软件、资源、应用、运行维护、培训等资金支出,不断促进硬件建设和应用协调发展。